成都踏春挖水晶现象火爆,背后或隐藏违法风险
随着春天的脚步渐近,成都市民纷纷走出家门,踏青游玩,今年春天成都出现了一种特殊的“踏春”方式——挖“水晶”,这种活动在网络上迅速走红,吸引了大量市民参与,这种看似有趣的“水晶”挖掘活动,背后却隐藏着一定的违法风险。
据了解,成都市民挖掘的“水晶”并非真正的宝石,而是生长在河滩、田地里的石英石,这种石英石经过打磨后,外观与水晶相似,因此被戏称为“水晶”,近年来,随着人们对水晶的喜爱,这种“水晶”挖掘活动逐渐兴起。
这种看似无害的“踏春”活动,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,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亲近自然、体验生活的有趣方式,可以锻炼身体,增进亲子关系,专家和相关部门却对此表示担忧,认为这种活动可能涉嫌违法。
挖掘“水晶”可能破坏生态环境,石英石生长在河滩、田地中,是自然生态的一部分,大量挖掘石英石,可能导致土壤侵蚀、植被破坏,甚至影响地下水位,这种破坏性活动,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背道而驰。
挖掘“水晶”可能涉嫌非法采矿,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,未经批准,擅自采矿属于违法行为,虽然石英石不属于国家规定的矿产资源,但私自挖掘仍可能触犯法律,一旦被相关部门查处,参与者可能面临罚款、拘留等后果。
挖掘“水晶”还可能存在安全隐患,在挖掘过程中,参与者可能因地形复杂、缺乏安全意识等原因,发生意外伤害,特别是在河流、湖泊附近挖掘,一旦发生溺水事故,后果不堪设想。
针对这一现象,成都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等部门已经发出警示,提醒市民不要参与挖掘“水晶”活动,呼吁市民增强环保意识,保护生态环境,遵守法律法规。
面对“水晶”挖掘现象,相关部门应采取以下措施:
-
加强宣传教育,提高市民环保意识,通过举办讲座、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,让市民了解挖掘“水晶”活动的危害,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环保观念。
-
加强巡查执法,严厉打击非法采矿行为,加大对河滩、田地等区域的巡查力度,对涉嫌非法采矿的行为进行查处,维护法律尊严。
-
优化自然资源开发利用,推广绿色开采技术,鼓励企业采用环保、高效的采矿技术,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。
-
建立健全举报奖励机制,鼓励市民积极参与监督,对举报非法采矿行为的市民给予奖励,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、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。
成都踏春挖“水晶”现象虽然火爆,但背后却隐藏着一定的违法风险,广大市民应提高警惕,自觉遵守法律法规,共同保护生态环境,为建设美丽成都贡献力量。